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协同发展,机器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智能,生产方式也从机械重复的手工作业逐渐向定制化、精益生产演进,经济社会迈向对人类脑力和机器算力更高要求的新发展阶段。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目标,要通过关键数字技术创新、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全民数字素养提升等全方位举措,促进生产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对于区域、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而言,深入理解和明晰“什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能为未来学校带来哪些变化”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将是利用数字技术驱动学校治理和教育实践创新、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本文将从学校治理和教育实践的视角,分析和审思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未来学校带来的影响和转变,并提出应对数字化转型所带来挑战的相应对策,以期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学校治理与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路径。
一、如何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
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放眼数字中国战略背景。随着数字技术逐步融入生产,产业领域完成了从手工生产到精益生产,再向着数据智能主导的定制化生产的跃迁。企业治理也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控,转向基于数据洞察和智能决策的前瞻性管理思维。教育领域同样也经历着从师徒传授、规模化教学到技术赋能的差异化、智能化教学的演变(见上图)。
共性之外,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不同于产业领域,关注的是人的发展的智能个性化。教育生态本身的复杂特性,加之数字技术融入教育领域落后于产业领域,亟须聚焦于数据智能与教师决策双驱动、“人机协同”的新教育范式的实践探索。
教育数字化转型,往往是治理先行。结合产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经验来看,教育数字化转型往往最先呈现在教育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层面。在“教育新基建”的推动下,学校运行中产生的大量异构教育数据将用于区域教育监管和评估,以及日常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和管理决策,最终形塑智能辅助决策、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教育新生态,推动治理方式向数据驱动的精准治理转变。
而当前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建立标准化、统一化的数据交互基准,突破多终端、多应用、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壁垒,为个性化精准服务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
深入教育教学创新应用,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任务。教育实践的数字化转型推动着从基于经验的课堂教学,向基于数据智能的“人机共教”的教育新常态转变。教育实践的数字化转型是通过个性化服务与应用来实现的,也即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师生教与学过程的追踪、诊断与赋能。例如诊断师生教学过程行为并提供动态诊断分析,提供适合学生素养发展的学习方案服务。
而当前教育教学创新应用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智能分析决策服务超越教师的经验定式,通过数据智能分析帮助教师看到日常现象背后的教育教学规律;如何突破智能算法“黑箱”,构建具有可解释性、更切合各类教育场景和业务的教育分析决策模型;如何提供更加契合教育教学各类场景和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实现教师“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创新,使教师向设计者与决策者身份转变。
二、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什么
教育数字化转型,兼具了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共性与教育生态特有的复杂属性。
一方面,教育数字化转型包含数据参与到生产、分配、交换的过程,也面临着如何实现数据的流转、挖掘,与其他要素融合产生教育价值的机遇与挑战。
另一方面,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落实,需要秉持“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服务至上”原则,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从区、校管理者和师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深入教育教学业务场景,实现教育数据融合治理与价值发现,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多样化的个性服务。
三、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哪些条件
未来已来。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以数字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治理、教学实践、评价决策等方面的全方位赋能和综合性变革。
多数学校目前尚不能快速进入转型实践之中,加之现有数字化应用与个性化服务还不够全面和成熟,并不能满足学校转型的个性需求,这些都对转型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数据基础、数据分析服务、数据素养能力将是当前推动数字化转型实践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1.数据基础
海量、丰富的数据是建立动态数字轨迹的重要支撑。实现教育数据的“融合统一”管理和开放共享,将为建立数字轨迹用以数据分析服务和数据素养提升提供丰富的数据基础。
2.数据分析服务
体现领域知识驱动的教育数据分析,这是数字化转型真正实现数据驱动业务流程重塑的基础。数据分析服务激活了数据价值,基于教育领域知识模型的数智分析,打通了教育教学理论与各数据间的隐性关联,实现了教育数据与模型维度的全场景映射。
3.数据素养能力
教育的个性化服务需要以“人机协同”的教学实践予以体现,为此需要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具备基本的数据素养。良好的数据素养将有助于对数字技术的理解,明确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依据教育教学需要确定和运用适合的数据分析、数智决策等服务,开展“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变革。
落实教育数字化转型将会是长期的系统性变革,正确把握各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转型变革和创新应用做好充分准备,需要区域、学校管理者和实践者发挥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