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教育评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及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原则,大力推进学院、部门、干部、教师、学生五层面改革,积极构建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和交通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
一、在评价理念上,重在体现立德树人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建立与类型特征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学院进一步更新评价理念。
1.以德技并修为主线,强调学生德艺双馨。“德”的方面重点呈现职业认同、职业态度、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生态德育等评价要素,“技”的方面重点呈现职业通用技能、岗位(群)专业核心技能等。
2.重视教育增值,实施发展性评价。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着眼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突出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3.重视多元评价,形成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评价机制。建立制度化的评价渠道,积极引导社会、家长等有序参与评价。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评价深度,将行业企业标准和要求融入评价各环节。
二、在办学思路评价上,重在体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指示中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实施路径。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通过共建共管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学院等方式,共同推进现场工程师、中国特色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
因此,对办学思路评价上重点关注:办学模式是否体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元合作?培养模式是否体现教育与产业的双向融合?教学模式是否体现工作与学习的双向结合?只有在办学思路上明确了以上几点问题,才能推动形成“校企真合作、产教真融合、一体真育人”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三、在培养质量评价上,重在体现学生综合素质
新职教法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围绕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目标,学院积极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要素发展,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1.学业方面,大力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灵活设置课程考核形式,学生可用获得的专利软著、创意产品等替代考核;联合企业探索构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测评模型和评价方案。
2.德育方面,建立学生、家长、教师及实习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德育评价档案。体育方面,引入《学生健康体测干预项目》,分析数据的共性特征,针对性给出科学运动处方,增强学生体质。
3.美育方面,构建课程模组、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纳入学分管理。
4.劳育方面,实行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对劳育进行整体综合评价。
四、在评价工作推进上,重在健全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已经运行多年的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是依托智能化信息平台,在科学设定各层面目标和标准的前提下综合运用过程评价、结果性评价等对学校各个层面工作进行自我诊断、即时改进、持续完善。
作为河北省诊改培训基地,学院依托诊改工作信息平台进行创新提升,不断健全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落实、落细、落地。
1.完善评价标准。坚持分层分类,如根据部门不同功能,分别为教学科研单位、机关职能2,室设置个性化指标和创新性指标;将教师分为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型三类,分别制定评价标准。
2.改进评价方法。将自评、互评与考核性评价相结合,广泛邀请紧密合作企业、毕业生、学生家长、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评价。
3.创新评价手段。完善覆盖各核心业务领域的应用系统,实现各层面评价的过程监测和即时预警,生成智能分析和质量报告。
4.强调评价结果运用。改革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内生动力,出台并逐年完善《业务目标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将年终3个月绩效按照部门评价结果分A、B、C三档发放;完善《项目奖励办法》《科研成果资助与奖励办法》及学生奖学金评定等办法,引导投身项目建设,注重技术创新贡献度,促进师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