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易联 - 智慧校园方案提供商
客服热线:400-800-5368
NEWS CENTER
新闻动态

实施“123”行动计划,以新“思维”撬动教育质量高效能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13 17:52 浏览量:

  “思维”是课题,也是成长路径;“思维”是方法,也是成长追求;“思维”是单向目标,也是成长价值。“思维”的转变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我校扎实落实“双减”政策,深刻理解其价值和意图,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发,创新思维、更新方法,以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通过实施“123”工作措施:1指“一个重点”即技术赋能“双减”,2指“两大工程”即“家校社共育工程”和“活力教师工程”,3指“三创”即“创新课堂、创意作业、创生五育”来启动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助力教学高质量发展。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技术赋能“双减”,改革实现増质

  区教委引入大数据精准教学云平台,实施“基于大数据应用的教育评价改革”项目,以教育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未来,将继续用数字技术赋能,将充分利用云平台提供的数字化作业管理、过程性教学大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优化学生评价改革、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技术赋能常规,为管理増实效

  1)设置规定动作。学校通过电子班牌的后台管理系统设置双减专版,将课程表、任课教师情况、作业发布、班级活动、家校互动等内容纳入其中。做到班级情况、教师教学情况、作业计划等一目了然,让管理更加便捷。

  2)进行任务督查。学校教学管理中心通过翻查电子班牌的内容对各班教师上课情况进行核查,是否按课表上课或是否有私自调课行为等通过智慧班牌都能轻松查到。

  3)实现家校互动。家长可也通过微信小程序登录查看到班级通知和了解学生在校表现、作业量多少、难易程度、教学进度等,也让家长清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相关动态。

  2.技术赋能教学,为改革增活力学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2.0整体学校推进项目培训学习,具备了专业化技术支持。再通过对问卷星类等软件专业化学习培训,充分掌握信息化技术特点功能,针对不同学科需求利用信息化软件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微视频、授课、课堂互动、作业展评、作业布置,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掌握所学知识,让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变得轻松。

  技术赋能教学,提高教学效度,为每一位孩子学习赋能,为每一位孩子提供智慧化教育平台奠基,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技术赋能作业设计,为减负增动力让技术赋能作业设计,设计出精准的、高效的作业,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可以减轻老师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1)作业设计实。传统的作业设计就是单纯的学生抄抄写写,不仅浪费学习时间,还让孩子书写慢慢变乱,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一二年级又无课外书面作业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资源包里的相关资源进行作业设计,通过复制粘贴,制作成游戏闯关题,互动竞赛,激发孩子兴趣闯关,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减少学生书写时间,提高成效。

  2)作业设计新。实践作业设计布置,在校外进行体育锻炼、劳动实践、社会服务、模拟生活情境等,整理图片和视频,利用技术加工成微视频、公众号、抖音、闪剪等。

  4.技术赋能评价,为质量增效力

  班级优化大师:随机点名,新颖有趣;倒计时,把握课堂节奏;数字统计图表,形象直观;个人点评和小组点评相结;排行榜是孩子上课动力无穷的力量,这些无形为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1)及时性评价。班级优化大师,通过班级创建,让学生家长扫码或邀请的方式加入班级。就可以把学生在课堂样态记录下来,如课堂表现,行为习惯,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管理能力,学业水平,思想品德,家校共育方面一一反馈给教师和家长,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帮老师调整教学进度,还促进家校共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增值性评价。通过对孩子一期的星级评价,不仅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大数据的贮盘,更能详细了解学生学情,摸清家底,让老师调整教学计划有效推进,让家长有效管理,让孩子扬长避短提学业,提升自己促成长。这一评价方式的改革,有效的落实“双减”,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改革赋能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结合课堂模式。科学创设教学情境,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激趣卷入、质疑探究(自学生疑、互学解疑、展学新疑、助学内化)、巩固延展三大流程以及语言文化和课堂手势语的训练,来实现课堂改革,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利用骨干教师视导课、推门课、随堂课等形式进行研讨,让教师尽快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改革。

  三、学科融合教育,实现“五育”并举

  课程是分学科的,学生需要将所学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新课标对跨学科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必须生活化,创新的重要领域在于跨学科,现在教育部提出的五育融合实际上就是站在孩子最近的地方解决真实生活问题中的自主、自律。我以五年级的《以“月”传情》为例,在讲解不同的月象传递什么不一样的情感时,老师可以勾连科学中的月象知识如:满月、残月、上弦月、下弦月等。

  这样的跨学科的融合教学,可以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如提到满月就联想到思念和团圆;月似弓的峨眉月代表可爱等。其实月亮本没有情感,我们用科学的月象去思考,人为的赋予了情感,借月亮传递出了自己的情感。

  当然这样的跨学科的融合教学案例还有很多,需要各学科的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发现、去实践、去创新。“路”必须去走方能到达,“事”必须去做才能完成。让我们用新“思维”推动教育的大发展,用知行合一的持续探索,实现儿童自我发展的美好愿景,推动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支撑起教育的一片美好天地,撬动教学质量高效能发展,探寻出一条教育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