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易联 - 智慧校园方案提供商
客服热线:400-800-5368
NEWS CENTER
新闻动态

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师生所需——教师待遇、学生心理、学习方式

发布时间:2023-03-17 18:29 浏览量:

来源:教育时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强国必先强教,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聚焦教育热点,关注师生所需,发出教育好声音。

  一、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教师待遇、保障教师教育惩戒权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即“教师减负20条”,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

  近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林在调研中发现,大中型城市中小学编制不足、人手紧张的问题仍有存在,一些中小学出现了人不够用及年轻教师任务多、压力大等问题。

  对上述现象,刘林建议:根据发展实际和未来需要,重新核定中小学编制国家标准,地方根据核定后的标准,统筹本地事业单位编制指标,并运用员额制、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满足中小学用人需求。强化中小学教师工作量与岗位任务统筹协调机制,不仅要把住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入口关”,而且教育系统内部也要对布置给中小学的任务、事项再协调再优化,防止出现叠加效应。

  为了真正将教师减负落到实处,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今年两会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教师负担的提案》,建议对要求教师关注的公众号、网络平台及需要教师参与完成的点赞、转发等工作进行全面清查,整合网络管理资源,减少教师参与频次,避免重复参与。这一建议在教师群体中引发强烈共鸣。

  “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发展,而乡村教师的素养直接决定了乡村教育能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春季学期伊始,一安排完校内工作,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兰臻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漳州市的多个农村,就乡村教育师资水平开展调研。在她看来,教育要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需要从物的建设转向人的发展,从名师资源培养、学校文化构建等方面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

  对于如何保障教师待遇、如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认为,中西部地区县域高中教师待遇低,已成为中西部地区县域高中发展提升面临的挑战之一。对此,他建议:一要健全中西部地区县域高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二要提高中西部地区新入职县域高中教师待遇保障水平,强化新进教师“一揽子”待遇保障政策供给;三要确保中西部地区县域高中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

  关于教师教育惩戒权,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认为,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部分内容仍需进一步完善,建议在第二章“权利和义务”第七条中增加“教育惩戒权”,明确惩戒的范围、程度和方法,赋予老师教育义务的同时,也保障教师的惩戒权。

  二、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加强筛查隐私保护、实施大健康教育

  如今青少年焦虑、抑郁时有发生且有低龄化趋势,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等问题提出建议。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但心理危机一般是有迹可循的。”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建议,“形成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遵循人性化、预防性、教育性、参与性、实效性五个基本原则。”

  吴智深认为,预防、预警和干预三个流程缺一不可。在预防上,要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在预警上,学校需要设立“心理预警监测中心”,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干预上,需要掌握学生的危机情境及其反应,制订符合学生身心状况的具有高实操性的干预方案,并由具有专业心理咨询资格的心理辅导教师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应对。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建议,抑郁症筛查体检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可考虑以学年为单位,未成年学生及家长可自主选择筛查时间和医院,医院对结果异常者进行“点对点”告知,学校获知筛查结果应严格限定人员知晓范围。教育部门应出台抑郁症筛查学生体检明细规程,制定学生心理健康隐私保护办法及隐私泄露追责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校长王淑英注意到,疫情防控期间,学习压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给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带来了不利影响。此外,中高考带来的学习压力,亲子、师生、同学关系不和谐,以及贫困、留守、流动、单亲、残疾、遭遇校园欺凌、丧亲等,也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为此,王淑英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把大健康教育列入国家课程,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二是设立心理健康教师编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三是家校社协同,加强大健康教育。

  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编写统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将学生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有序纳入医保范围……部分代表、委员的一系列建议,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助力。

  三、改变“刷题式”学习、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打赢“双减”攻坚战

  “双减”,这场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变革,眼下正变得越发深刻,成效也更加显现。

  要打赢“双减”这场攻坚战,校内外如何持续发力,在“减”与“加”之间怎样拿捏,倍受两会代表、委员关注。

  郑州市是全国“双减”9个试点城市之一。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王丽娟介绍,郑州市从区域层面推进作业设计的优化与管理,制定了全市中小学作业设计18条质量标准,发布了各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南,评选出中小学作业设计优秀案例300余个,为广大教师提供指导。

  如何让有着各种需求的学生“学足学好”,进一步增强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信心和安全感?夯实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是关键。

  “被动的学习不但效率低下、增加孩子们的负担,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他们终身主动可持续学习。”刘希娅建议,改变“填鸭式、灌输式、刷题式”学习,以学习方式系统变革为突破口,系统优化与学习相关的所有要素。在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切实缓解家长焦虑。但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的过程中也面临人手不足、资源紧缺等问题。

  据王丽娟介绍,为拓宽课后服务资源供给渠道,丰富学校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郑州市教育局主动联合多部门探索实施课后服务“请进来”“走进去”的双进工程。“请进来”即邀请优秀党员、道德模范、行业标兵、退休专家等到校参与课后服务;“走进去”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效发挥好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场所的作用,丰富课后服务形式。

  “双减”后,学生的负担显著减轻了,但一些家长仍然比较焦虑。“双减”的落实是关联家校社等各方利益主体、推进协商共治的过程。

  “理念是关键。”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中学教师麻小娟建议,“通过家长学校,在家校共育中转变教师、家长的育人理念。”

  如何推动形成协同育人良好局面?王丽娟建议:要进一步明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职责定位。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要指导学校强化家校沟通,主动挖掘社会资源参与家庭教育,同时还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组建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为各地各校开展家庭教育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