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推动,数字化教育时代已经来临。发展数字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变革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数字化教育作为智能时代的典型教育形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好的教育图景,将使学习方式更个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通过参加全国“AI+OMO”课堂数字化研讨会,我明确了数字化课堂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其中各实验学校展示的课堂案例和研究成果,也引发了我对未来教育的思考。
在此,我愿意分享一些关于数字化教学的感悟和启示。
一、数据构建数字化课堂:打破时空壁垒,拓展学习空间
1.打通时空壁垒:数字环境助力教学自由与便捷
在数字化课堂中,搭建数字环境并打通时空壁垒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数字化环境不仅可以完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还能为学生和教师创造更自由便捷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同时,打通时空壁垒使学生不再受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和信息,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搭建数字环境并打通时空壁垒是数字化课堂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教育事业高效发展的必要途径。
实例:重庆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校在展示的课例《电话手表背后的秘密》中,充分利用5G网络、Class In等平台和工具搭建了数字环境。
他们采用双线双师直播教学,由线上指导老师指导教学,线下伴学指导老师伴学、领学。
通过将行远小学的6个班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的7个班连结在一起同上一节课,打通了时空壁垒,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和优秀课堂的传播。这种数字化课堂典范充分展示了整合时空、打通时空壁垒的优势。
2.整合数字资源:为学习任务提供有针对性支持
在数字化教育中,合理整合数字资源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支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示范课中,注重了数字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微视频、图片、网络电子书等多样的数字资源,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搭建知识理解的支撑,为学生的学习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实例:在主题式阅读课《我心中的革命小英雄》中,教师利用校内采访视频“你心目中的英雄是谁?”展示了真实的采访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同学们对英雄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共情。
通过学习活动二,教师引导学生扫码阅读,并要求学生梳理情节、补充情节并写下品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故事进行阅读,体现了数字资源的开放性。
通过运用所学方法读故事,学生能够及时将所学方法运用到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顺利地迁移和应用知识。
3.生成性数据分析:精准深度学习的关键
在数字化教育中,注重生成性数据分析,精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开展个性化教育,并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打造更创新、更智能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在8节示范课中,无论是哪个学科,教师们都采用了选择、投票、评论等方式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数据,并利用课堂工具进行分析。
这样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问题的思考方式以及对方法的掌握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撑,实现精确化的深度学习。
实例:在课程《电话手表背后的秘密》中,教师通过询问学生是否愿意加入学习群的方式收集反馈数据,准确把握了90%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防骗知识,为后续的探讨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在课程《有层次的风景--江南水乡》中,教师通过问题反馈分析,了解学生在绘画元素方面的基础和生活经验,为后续教学提供了铺垫。
在课程《找次品》中,教师利用绘画小黑板功能,观察到学生在推理思路表达方面还存在困难,因此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
在课程《挑山工》中,教师通过反馈分析发现学生对挑山工花费时间较游客少的原因理解不深,因此通过填写信息、谈感受、绘制挑山工行走路线图、阅读对话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支持,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问题。
4.人机多维度互动:思维碰撞激发学习潜能
在数字化教育中,人机互动至关重要,而人机多维度互动更加迫切。
通过语音、图像、文本等多种互动形式,引发学生思想的碰撞,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
采用情景化和游戏化的多模态人机互动形式,能够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度,例如分组教学、抢答、课堂同步投影和计时器等互动方式,以及与Chat-GPT的对话。
这些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优化课堂设计,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并展现自我。
实例:在课程《电话手表背后的秘密》中,通过抢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同时,利用MindMaster软件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并在讨论区展示并相互评价,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
在课程《有层次的风景--江南水乡》中,教师通过手机现场投影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提高了课堂效率,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课程《挑山工》中,通过与Chat-GPT的对话回答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发了学生深入探索的动力。
5.学科素养落地:技术赋能学生的能力提升
数字化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素养。
在数字化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科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更丰富、更深入的学习体验,赋能学生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挑战的能力。
在数字化教学中,除了技术和资源的更新和提升外,将学科实践落地生根、将技术与教学设计相结合、构建融入学科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技术并运用技术进行学习,都需要教师的智慧来实现。
实例:在课程《有层次的风景--江南水乡》中,教师将线条画通过技术转化为有颜色的水墨画,让画面动起来,使学生沉浸在绘画的世界中,深刻感悟江南水乡的层次和美景。
教师还让学生利用小黑板画板工具用线条表示远景、中景和近景,通过拍摄自己的作品并上传进行互评,让学生掌握技术并运用技术,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二、全面实施数字化课堂:挑战与思考
1.硬件和网络环境:为数字化课堂提供支撑
学校需要配置良好的硬件和网络环境。全面实施数字化课堂需要学校具备良好的硬件设备和稳定的网络环境。
大部分学校目前的设备只能满足少数班级或年级的使用,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使用设备和应用软件,需要学校提升硬件设施,并提高教师的数字化素养。
2.课程设计与支持:整合时间与任务的挑战
课程的研发需要得到学校、老师、家长的支持。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如果不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在短暂的40分钟内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探究和有效互动,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项巨大挑战。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运用技术进行探索,充分利用开放的数字资源,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
3.数据中心建设:优化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
数据的收集使用需要学校建立一个强大的数据中心。
建立强大的数据中心能够方便教师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保存,帮助教师备课、调整教学策略,并实现个性化辅导。
此外,多维度的数字评价也应该得到重视,可以为每个问题设立评价维度,从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将关键问题进行梳理。
在学生使用设备答题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注重数据的收集、加工和调用,可以实现学生整个学习成长过程的数字化和可视化。
4.技术有效性与便捷性:教师智慧的抉择
技术手段的使用需要教师考虑技术的有效性和便捷性。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使用习惯,避免复杂化,而是选择简单易操作的技术工具。
例如,在课程《找次品》中,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在纸上画图然后拍照上传,而不是直接在小黑板画板上绘画,因为这更为快捷,也符合学生的习惯。
数字化教育,开启教育创新新纪元。全面实施数字化课堂需要教师积极实践和创新,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教学课堂,智慧使用,数字化教育才能实现全面的落地。
在进行数字化课堂的同时,建设智慧校园的步伐也要加快。
而轻舟校园就是基于用户实际需求,满足用户个性特征的校园平台,秉承开放态度,贯彻“术有专攻,业有所长”的理念,旨在将优秀的产品推荐给用户,并实现数据互通,统一门户,始终坚持“实用、易用、好用”原则,支持定制化需求,为用户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智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