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校举办“五智”育人模式研讨会暨第四届行远日活动。此次活动以“数智时代的学校转型”为主题,分为智理·管理有范式、智联·共创新生态、智研·研修有方略、智学·学习有办法、智陪·陪伴有温度五个篇章。
在智理·管理有范式篇章中行远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邹贤莲以《五智行远的全景图和新样态》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通过行远小学丰富的实践案例,介绍了“五智”育人模式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和成效,对多课型混搭教学、双线融合智慧场景打造等方面内容进行详细阐释。案例分享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与探讨,也为智慧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01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发生了向数字维度的飞跃,使得新形式的交互、生产和感知的产生成为可能。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化也逐渐成为广义信息化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性要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包含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以及教育教学的数字化。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包括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服务器等。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确保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顺利进行。
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这包括教材、课程、教师教案、学生作业、教学课件等教育资源的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被更好地保存、管理和传播,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学习方式。
教育教学的数字化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的。这包括教师利用数字化技术来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来进行学习和交流等。教育教学的数字化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02
学校数字化转型的困境
行远小学位于重庆两江新区,之所以学校从一开始就展开数字化转型,不仅因为觉得它确有必要性,同时还有两个有利的契机,一是重庆建设“智慧名城”,二是两江新区开展“智慧教育双进活动”,所以在政策上是有极大便利的。但是作为一所新建校并没有数字化教育的资源基础,要想做好数字化转型难度很大,学校只能从头开始,先分析在当前教育目标下有哪些困境,数字化能做什么?然后再分析现实条件,可以从哪些数字化转型入手?
自从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印发,发展核心素养就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指导方向。随着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清晰,它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既看中个人的价值实现,也重视社会的建设发展。2022年发布的新课程方案,进一步细化和坚定了这个方向。2018年建校时虽然还没有发布新课程方案,但人才培养大方向是明确的,这就要求学校额教育,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要个性化培养,还要与实际社会生活相关联。从具体实践来说,就要求我们开展大量优质的多样化课程、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并广泛连接社会与生活。
但目前基础教育普遍的现实情况却是,没有那么多的优质资源可以开展多样化课程、没有那么多的经费用于数字化校园设施设备升级、没有那么多善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可以开展数字化教学,传统教学没有办法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由于教育教学的繁重对社会的连接也不够。
03
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面对这些困境,学校的数字化转型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呢?
(一)增强“数字技术”的服务品质
首先,信息与数据流通及其跨界服务是保障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针对信息孤岛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解决。
一是建立标准化的教育信息和数据共享平台或系统,解决当前教育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低、逻辑性差和分散分布的问题。行远小学的策略就是建立1个端口,即定制化的行远钉。
二是开发或设置教育信息资源接口,包括信息系统和数字技术产品之间的信息互用接口、不同教育组织之间信息交换的授权接口,以解决设备不兼容和信息版权保护的问题。行远小学就将学校常态使用的三大应用融通整合,包含五智云平台、教学平台和专注课后延时服务的平台。其中“五智云平台”上,学校根据师生、家长的需求,自主研发40余个小应用。值得一提的是,行远小学对于数据建设策略是将一些适合学校需求的优质应用单品,联结整合在一起,轻设备、重应用、重数据,平台和技术才能真正为人所用,真正为师生的校园生活服务,真正为教、研、管、评、学赋能。
三是加强教育领域专家、实践者和技术研发人员之间的合作,以提高数字技术产品和信息系统与教育的适切度,设计和开发更为成熟的信息资源获取、储存和共享技术,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融合与应用。行远小学的五大部门分别负责五智板块,在统一思想价值的基础上,各自与钉钉研发人员实时沟通需求、优化平台使用体验。
其次,数据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建立有效的数据管理机制是构建安全和有效的数字化教育生态的前提。
(二)夯实“教育组织”的数字规划
教育组织需要从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两个方面来进行战略管理。
营造具有数字化氛围的教育文化,培育数字文化基因对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非常重要。行远小学围绕学生的智学、教师的智研、家长的智陪、学校的智理,社会的智联,利用这5轨跑道建立多群体联动。智学始终是"目的",智研和智陪始终是"抓手",智理是“支撑”,智联是“辅助”。这样,始终看见人的价值,始终以人的智慧撬动学校整体范式变革。
(三)完善“环境空间”的支持服务
首先,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一是要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愿景、文化、过程、技术和数据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战略引领;二是要构建垂直治理结构,建立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学校的数字化转型治理体系,建立行政主推、企业配合、地区落地、家校联动的转型机制,以促进各层级、各主体的参与。
建校之初,行远小学便把家校社三空间融合的智慧教育作为龙头课题,统领全校的一切工作,探索从“雁群矩阵”到“敏捷组织”的升级。
其次,需要制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政策和指南,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数字管理制度、数字技术质量保障制度、师生数字素养培养方法等政策支持,并从供给侧改革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纵深发展;另一方面持续更新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发布与之相对应的行动指南。在“135N”体系架构下,行远小学建立了“55443”的行动指南,立足“五智育人”的整体架构,从教、研、管、评、学五个维度,以“55443”的行动指南,全面推进学校的数字化转型,培育学校新生态。
(四)推动“行动实践”的协调发展
一是要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二是要增强行动主体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意识和动力。
人尽其才、物尽其效、地尽其利和时尽其效,都是行远小学整体提升数字素养的行动策略。以“轻设备、重应用”为导向,在玩转、用活现有设备上下功夫,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师生乃至家长的数字化素养得到显著提升,逐步将技术、平台、数据转化成生产力。
总之,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深化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未来教育创新和变革的重要路径,目前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仍面临诸多困境。行远小学创新探索从增强“数字技术”的服务品质、夯实“教育组织”的数字规划、完善“环境空间”的支持服务、推动“行动实践”的协调发展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为普通中小学营造有利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良好生态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价值。
最后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智慧校园建设也要加快步伐。而轻舟校园是基于用户实际需求,满足用户个性特征的校园平台,秉承开放态度,贯彻“术有专攻,业有所长”的理念,旨在将优秀的产品推荐给用户,并实现数据互通,统一门户,始终坚持“实用、易用、好用”原则,支持定制化需求,为用户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智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