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作为“未来教育邹贤莲名师工作室”的一员,我参加了行远小学举办的“数智时代的学校转型之‘五智’育人模式研讨会暨第四届行远日”活动,全方位、近距离感受了行远在“智联·共创新生态、智理·管理有范式、智研·研修有方略、智学·学习有办法、智陪·陪伴有温度”五个教育维度上的智慧教育成果。
舞台上,行远常态化的智教活动鲜活呈现,现场同行深受感染。但更令我感到震撼的是,邹贤莲校长的演讲中,行远小学谋定而后动,高视阔步、行稳致远的蓝图规划。
客观地说,无论是地理位置、家长资源,还是历史沉淀、师资财力,在新区的学校中,行远小学似乎都不占优势。但短短的5年时间,它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以智慧教育为抓手,在千校一面的新区智慧学校中脱颖而出,推新出彩,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我的脑海里冒起一个个质疑的问号:
行远看起来“面面俱到”的智慧教育成果,究竟掺杂了多少“水分”?
行远嘹亮的“五智”是否会成为智慧教育的“乌托邦”,有多少可持续性?
行远的形象是一种更具煽动性的噱头,还是师生家长真正持续受益?
……
正是这些疑问,把我的目光引向会场之外——
在智慧大屏面前,我打断工作人员的介绍,“行远的‘驾驶舱’确实很酷炫,但是能不能把过程积累数据暴露出来看一下?”
我指着大屏问一位行远的老师,“现在咱们学校有多少个班?大屏显示的这些师资数据是真的吗?如何构成的呢,符合新区基本的师生配比吗?”
在行远银行的自助机面前,我叫住一个孩子,“你有多少行远币?能不能通过人脸识别,让我现场看一看你的储蓄,看一看你的消费记录?”
在向我侃侃而谈的小小讲解员面前,“孩子,你今天表现很棒。但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刚刚你对我说的这些话,都是你自己准备的吗,老师有没有为你打个稿子,记下来?能不能向我介绍一下,它的产生过程?”
……
很“遗憾”,我所亲历的每个环节,没有发现“人造”,没有发现搪塞,没有发现慌乱。行远一行行历史数据,印证了它们确实是“积累”(而非“精心准备”)而来;行远的孩子们在面对我的“刁难”时,那种彬彬有礼、口齿伶俐、处变不惊是作不得假的,由此可以窥见,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的优秀习惯是怎样在浸润,怎样在培养;当然,还有行远老师们的热情主动和专业认知,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在会场之外,在舞台之下,我所见到的这一切,真实、渐近、有效,我想,这几个关键词可能是一所学校在推动智慧教育的过程中,向所有教育同行,所有师生家长展现的最大诚意了。
因为,一切力量,源于真实。
或许更多人看到的是,因为智慧教育,行远这几年校园面貌不断改变,课堂形态不断丰富,年轻的老师们不断出彩。我甚至可以推想,它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回应,并超越了自己的特定受众(周边家长)对家门口的一所年轻学校,最初可以想象的所有最好期待。
我更注意到,虽然智慧教育看起来是那么地具有前瞻性、时髦性,但在行远,人,依旧是核心。在教育的转身处,他们,仍然站在教育的正中央。这一点,并没有因为学校的声名鹊起而有所改变。
今天,我们在谈及一所智慧学校的时候,经常聚焦于它的外在表现,即在这所学校里,“物”的智慧性是如何地“先进”,我们津津乐道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应用”“感知”“互联”“GPT”等时尚的数智词汇,由此彰显技术的日新月异。但最好的不见得就是最恰当的。
如果一所智慧教育的学校,始终只受到技术思维方式的影响,渐渐远离育人这一核心,那就是舍本逐末了。在我的观察中,智慧教育不过是行远小学的一个支点,一个亮点,但绝非他们追求的终点。行远不过是试图通过智慧教育,撬动学校各方各面的系统性变革。这是这所学校的治理智慧,是他们对智慧教育的上位认识。而行远“五智”正是在这样的上位认识下,实践探索出的一种建设机制,一种集中的路径和方法。
行远数据不作假,有真实的积累和沉淀;行远学生因为智慧教育,得到全面发展,这都说明学校在围绕育人目标,探索智慧变革的具体路径时,始终是回归教育本质,专注于人的发展的。
从以“物”为中心重回以“人”为本,从“物”的智慧性转向“人”的智慧性,从技术应用回归育人本质,这是人与物的一种智慧联通。数智时代的学校只有让受到教育这个特殊场域影响的所有人(不仅是学生)通过“物”的智慧助力,不断培育、展现人的智慧,才是智慧教育的康庄大道。
因为,学校的核心追求始终是育人,数智时代的智慧学校同样不会例外。
离开行远小学时,再次回看其素雅门头上顾明远先生“万物养正、登高行远”的题词,心中已是另外一番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