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数字化赋能高质量课程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渗入并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乃至于数智化时代。近日,教育部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就专门将“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行动”作为其重要任务之一。目的在于提升教师和教研员专业化水平,确保高质量落实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为此,课程教学实践要清晰识变,从容应变,积极求变。也就是说,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都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是时代发展势不可挡的大趋势,要清晰认知数字化的本质以及数字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各种表现,认同和接纳数字化;要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从容应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并预防和规避数字化带来的可能性风险;要积极主动,守正创新,奋发进取,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推动数字化在拓展教学时空、共享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精准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助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02
数字数字化转型全面赋能教学变革与质量提升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态势。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推动数字化在拓展教学时空、共享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精准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广泛应用,从而促进教学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的变革。
对此,中小学深化教学改革不仅要善于利用数字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手段、教学环境和组织形式,还需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文化上深层次地加以改变,这一过程涉及多种多样的复杂因素及其内在关系。中小学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教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教学的育人目的引领技术赋能,善用技术而又超越技术,在汲取技术力量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根植于文化之中,深入所学内容的精神层面,从而让学生在数字化时代获得健全发展。
03
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创新:人机协同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推动数字化在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助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人机协同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各自的优势,使二者潜能得到充分彰显,推动课堂生态重构。
智能技术在重塑教育教学深层次变革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新教育形态的产生,而且其本身的“代具”作用也进一步彰显,已从认识过程中的工具性、中介性角色演变为主体性角色,能够识别有意义的信息模式、进行情境表征和协作处理具体问题,使得融合机器智能和人类意识的人机协同教学得以可能,促进教学结构变化。
智能技术赋能教师备、授、测、评、练等活动,如开展智能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智能答疑、技能测评、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等实践。
发挥智能技术的数据分析挖掘、高效重复工作等天然优势,使其扮演智能导师等角色,通过人机协同的方式,破解人类教师本身所存在的重复机械工作倦怠、学生群体兼顾不足、主观经验主义缺陷等问题,使人类教师和智能导师共同成为教学主体。
但由于当前智能技术在应对复杂情境问题时还表现出一定的不足,还需要教师在应用智能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时,注重合理分工、协同互补。
数字化在赋能高质量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智慧校园建设也要抓紧建设。
而轻舟校园是基于用户实际需求,满足用户个性特征的校园平台,秉承开放态度,贯彻“术有专攻,业有所长”的理念,旨在将优秀的产品推荐给用户,并实现数据互通,统一门户,始终坚持“实用、易用、好用”原则,支持定制化需求,为用户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智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