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智“障”问题!这个“障”指“障碍”之意,绝无贬损等贬义。那么,为何这些障碍值得我们深度关注?
答案简单明了:只有敢于正视并深入剖析智慧教育探索过程中的各式问题、误区与陷阱,并采用审辨性思维来识别这些潜在的绊脚石,我们才能系统清除这些障碍,稳健前行。
01
昂贵的大屏幕,价值几何?
走进智慧教育现场,常常会看见动辄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大屏幕、数据驾驶舱和一体机,其现代外观和不断闪烁的数据,宣扬着教育之“智慧”。然而,我们必须审视:这些大屏和数据真的智“慧”吗?有没有摆谱的成分呢?它们的性价比高吗?是否真正实现了我们预期的价值呢?
在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室里,大屏幕并不常见。相反,处处可见的是布局在四周墙壁的小型交互式屏幕。这些屏幕不仅轻量实用,而且成本较低。这一切都源自一个理念:技术引入的终极目的应是提升教学效果。如若任何设备或技术未能在这方面有实质性的提升,则其实际必要性和价值便值得我们重新评估。
02
巨额投入,效益何在?
毋庸置疑,想到智慧教育探索,就会想到巨额的资金投入。我们会砸大钱购置大量的硬件设备,可是很多昂贵的设备,却在热度降温后沦为了静默的”艺术品“,仅在有人参观时看一眼。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巧妙利用现有设备,确保其充分发挥作用,而核心问题始终是——能否用起来?能否显著提升教学效益?慎重购买哪些傻大个儿设备,尽可能添置趁手的、配置高一些的轻量能终端。
还有,我们往往依赖,觉得不懂智慧教育,会付昂贵的咨询费寻求的“定制”方案。这些看似精致的长篇大论,真能即拿即用,药到病除,最后推行开去吗?我们的资金和时间是不是大部分都打了“水漂”呢?我们要回智慧教育脱敏!
我们倾注巨资打造的“智慧”平台,扫码、扫脸、登录、验证等等,数据壁垒导致使用者在账号密码、操作流程的迷宫中徘徊。一个忽视用户体验的、不能实现集成管理的平台,注定得不到师生的真心拥抱与使用,自然也谈不上提升效率与效益。
站在技术投入与教育质量的交叉路口,我们需确保每一分投入、每一分心力,都源源不断汇入提升教育质量的大海之中,而非消散在虚头巴脑的数字化浪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