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提出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信息社会背景下,我国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走到2.0时代、从“简单应用”走向“深度融合”,教育数字化转型开启新征程。2022年底,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
01
从信息素养到数字素养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最先提出“信息素养”,并把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张倩苇(2001)认为,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将这些信息能力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几部分构成。
南国农(2002)从教育层面来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时提出,教育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是信息能力,也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但是要特别重视信息能力的培养。陈维维、李艺(2002)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把信息素养分成基础性信息素养、自 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三个层次。
张义兵、李艺(2003)指出,从技术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能力。
02
数字素养的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教师是提升教育水平的主力,要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素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
教育部于2022年11月底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用于对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与评价。标准制定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框架包括5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和33个三级维度,其中一级维度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5个方面。
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周建华认为,这五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数字化意识是教师在数字时代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是教师实现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数字化应用是教师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数字社会责任是教师开展公平包容、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的数字教育的根本保障,专业发展是有效支持教师开展数字化创新应用与实践的重要保障。
03
数字素养的培育路径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升对数字素养的价值认知。数字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使教育领域内各项要素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对教师数字素养的要求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要充分认识到数字素养作为一种横向的关键能力,对教师的其他专业能力具有带动提升作用。
第二,积极参与针对性的数字素养培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吴砥教授指出,目前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不足主要表现为数字技术知识不全面、教学优化和创新应用不够、对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分析不力、专业能力增长不足等,亟须加强教师对数字技术知识的学习、应用和创新。要围绕自身教育教学中数字技术的应用情境与实际需求,积极参与相关项目,并充分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研修空间等在线教学资源,学习先进的教育数字化技术与理念,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第三,组织开展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实践。在校内,可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创新教研方式、提升教研效率,从而促进教学创新。在校外,可积极参与各类数字化教学研究相关会议,提升学科视野,吸取经验继而在自己课程中开展实践探索。